走近非遗丨一支千两茶是如何制成的?

来源: | 作者:千秋界 | 发布时间: 1423天前 | 229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安化黑茶有着悠久的历史,经过多年的演变,形成了现在的“三尖三砖一卷”这几种形式。其中的这“一卷”,最为神秘,也最具传奇色彩。
这里的“一卷”,指的是花卷茶,千两茶就属于花卷茶。凡是见过千两茶的人,无不被它的外形所震撼到。千两茶的长度几乎与人同高,需要壮年男子才能搬得动,如此霸气的外形,放眼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。

承载着历史的千两茶


千两茶的发明创造,与万里茶马古道密不可分。清朝年间,第一支百两茶由此诞生。安化人将茶叶用山里常用的竹子制成了大茶棍,既可以方便挂在骡马身上,又能够避免茶叶霉变。后来为了降低运输的成本,改百两茶为千两茶,千两茶正式进入了历史舞台。

千两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,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,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茶品才得以重现。2008年,安化千两茶制作工艺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千两茶是安化历史文化特色的象征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。

源于自然的古朴包装


千两茶的包装,是由纯天然的植物材料制成的,自然古朴,防水防潮,便于长期存放。
最外层是篾篓,由优质楠竹手工编制而成,且可以活动伸缩,主要起到定形和保护的作用。内层为“蓼叶—棕皮—蓼叶”的结构,完全是由人工将蓼叶和棕皮一针一线地缝合制作而成的。光是制作外包装,就需要费不少的工夫,这也是千两茶的其中一个珍贵之处。

在长期存放的过程中,蓼叶淡淡的清香也会融入到千两茶里,使得千两茶的香气清醇而独特。

充满力量的制作工艺


千两茶的制作工艺中,最具特色的就是踩制定形的过程。
首先将黑毛茶分次过称后,分别用布包好放入蒸桶,利用蒸汽将其软化。然后将蒸软后的黑毛茶分次放入内衬缝制好的蓼叶的篾篓内,由人工踩制压紧,最后上“牛笼嘴”锁口。

接下来就是真正的“重头戏”了。6名青壮年男子,一同上阵,由一人领喊着号子,施展其绞、踩、压、滚、锤工艺,反复多次,最终将蓬松的茶勒踩成紧实的千两茶。整个过程充满了力量感和韵律感,就如一支刚阳的舞蹈一般。



刚刚踩制好的千两茶还散发着略微烫手的余温,待其冷却之后,就要进入下一个阶段了。

日晒夜露,方成好茶


冷却后的千两茶,会转移至晾架上,进行自然干燥。
千两茶的晾晒往往会安排专人负责查看,为了均衡水分,每天都要进行茶柱头和尾的翻动。千秋界拥有专门的千两茶晾晒棚,从而避免了雨水和露水的影响。
历经七七四十九天的日晒夜露,集日月之精华,逐渐形成了千两茶独特的品质。
千两茶用竹篾、棕皮、蓼叶包装,经过筛分、拼配、软化、装篓、踩压、扎箍、锁口、冷却等数十道工序,纯手工制作,成品茶及包装一体同步完成。每一步工序,都体现了人们智慧与文化的传承,这也正是千两茶的珍贵所在。
由于千两茶的制作困难,会踩制千两茶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。随着老一代手艺人老去,千两茶的技艺传承迫在眉睫。幸而千两茶的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,逐渐有年轻人愿意学习,千两茶技艺得以传承,生生不息。